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影视作品中民族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影视作品中民族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南海潮》是著名前辈电影艺术家蔡楚生在新中国编导的唯一影片,原拟分为“渔乡儿女斗争史”和“天涯海角恩仇记”两集,再现从大革命时代至社会主义建设漫长时期,广东沿海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斗争的壮丽历程。珠江电影制片厂于1962年摄制完成上集,着力描写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到1937年日军在华南登陆之间渔民的不幸遭遇和斗争生活,围绕农家女阿彩和青年渔民金喜及其家人充满血泪的坎坷人生,揭示那个动荡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歌颂人民群众不甘屈服、坚忍顽强的斗争精神。影片注重人物命运悲欢离合、故事情节曲折迂回、意境营造细腻深沉,体现了电影艺术探索民族化、群众化取得的成就。
红色娘子军不是我国第一部新歌剧。
我国第一部新歌剧是《白毛女》。在当时,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其中《白毛女》通过真实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揭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G’,新社会把‘G’变成人”这鲜明的时代主题。
1964年首演的《红色娘子军》是第一部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中国芭蕾舞剧,也是中国芭蕾舞团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代表作[3]。
[3]2019年12月9日,为庆祝中央芭蕾舞团建团六十周年,《红色娘子军》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4]
202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就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会上,中宣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介绍,为庆祝建党百年,重温红色经典,今年复排了一批经典作品,如民族歌剧《白毛女》,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交响合唱《长征组歌》等
不是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20世纪6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创作演出的,是我国芭蕾舞按照周恩来总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
回忆起当时编创的情形,该剧编导之一、中国舞蹈“荷花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央芭蕾舞团原副团长、国家一级编导、如今87岁高龄的蒋祖慧如数家珍。她回忆,1963年9月下旬,由她编导的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上演后,周恩来总理来看了两次。“第二次来看,幕间休息时,他在休息室对我们说:‘以后还要学习排演外国舞剧,要洋就洋到家……’又说:‘你们现在可以创作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比如表现法国巴黎公社的、俄国十月革命的’。”
任何久演不衰的经典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红色娘子军》几经打磨,甚至在初成时被指存在“只见‘娘子’不见‘军’”的创作缺陷,也成为伴随着该剧流传而被很多人熟知的著名的“梗”。
不是歌剧!红色娘子军》是由同名电影改编而成的革命现代芭蕾舞剧。1964年由中国国家芭蕾舞团首演成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在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直接关注下诞生的。
《红色娘子军》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在芭蕾艺术领域融合了中西文化。《红色娘子军》中的音乐有《娘子军连歌》、《万泉河水清又清》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影视作品中民族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影视作品中民族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