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装影视作品中的送别歌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古装影视作品中的送别歌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长亭一般是依依惜别的场所,如李白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三变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对于游子,长亭是和故乡亲人话别,和情人惜别的物象,又是使人伤感的意象。
“亭”是形声字。金文的字形像一座用以观察敌情的瞭望台。小篆从高,丁声。隶变后楷书写作“亭”。
《说文·高部》:“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楼,从高省,丁声。”(亭,人们安定的处所。亭上有楼,由“高”省去“冋”会意,丁表声。)
“亭”的本义为瞭望亭——古代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岗亭。如“亭候”就是用作瞭望的岗亭。引申指古代设在道旁供行人停留食宿的处所。进而引申泛指山林、路边等供人休息的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物。如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而长亭则是送别之处,古人写送别之诗,都会以“长亭”为背景。
《三国演义》中:玄德与徐庶并马出城,至长亭,下马相辞。
相关的诗词就多了去
南乡子·南北短长亭
元代: 刘秉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百设一亭,亭有亭长。秦制三十里一传,十里一亭,故又在驿站路上大约每十里设一亭,度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咏,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十里长知亭一词出自唐白居易原本、宋孔传续撰之《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为了诗词长短及韵律的需要,又往往简称长亭。北周庾信在《哀江南赋》中写道:“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杜牧《题齐安城楼》:“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写长亭之多,叹故乡遥远,望而难及。
长亭字眼在古人送别诗词中是经常出现的,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都是送别诗词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文字符号。“送君十里长亭,折支道灞桥垂柳”乃是古人送别的经典场面。而柳永在《雨霖铃》中描写的送别场面,则即有长亭,也有杨柳,实为送别诗词之佳作名篇。
柳永的《雨霖铃》
长亭外,古道边,兰舟催发处,一对恋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在《雨铃霖》中描写的“秋江别离图”可谓是恋人相别的经典场面。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送别气氛之凄清,
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画面之中。词中既有傍晚时分的长亭,又有不解风情的兰舟,使得恋人内心的缠绵悱恻呼之欲出。再加之“寒蝉凄切”的衬托和渲染,使离情别绪更显浓郁。
望君远去伤断肠,长亭送别泪千行。在众多描写恋人瞄别的诗文中,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一折戏,可称是唱绝了离愁别恨。斜阳衰柳,凝霜不解风情,秋风下依依惜别的痴男怨女,使得这愁人的秋景更显凄迷。落叶萧萧,马随车行,只留有车碾碎叶之痕迹;遥望长亭,泪打长襟,万般离别之情已化作相思泪。千丝万缕,理不清愁绪;千言万语,诉不尽衷肠;千山万水,隔不断想念。
唐代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
诗中第三句从远处江头的景色转为写眼前离亭的道别。笛声本就幽怨,又在傍晚时分从风中飘来,人在离亭之中自然牵动起无限愁绪。也许笛子所吹的正是代表送别的《折杨柳》曲。“柳”谐音“留”,古有折柳送别之俗。眼见“杨柳春”,耳听“折柳”曲,分别又在即,怎能不伤怀?最后一句诗人只写到两人将要各奔前程,虽未明说“离别”二字,然而以“君”和“我”相对比,用截然相反的两个目的地,昭示出与友人即将分别的事实,更引人联想到分别后的场景
古道边,长亭外。
长亭晚送,都似绿窗前日梦。小字还家,恰应红灯昨夜花。
《江亭赠别》
长亭晚送君,秋色渡江濆。
衰柳风难定,寒涛雪不分。
猿声离楚峡,帆影入湘云。
独泛扁舟夜,山钟可卧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装影视作品中的送别歌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装影视作品中的送别歌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