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外影视推荐小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国外影视推荐小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个人觉得英国最经典,最好看的三部电影是《成为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简爱》。比起美国大片的大场景大制作,反复炫技,我反而更喜欢英国的一些电影,虽说,相对于小众,但是不喧闹,很柔和,而且情感描写也十分细腻生动,英国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会刻意去强调和突出矛盾,要知道,在很多影视中,矛盾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从小众文化、小众电影的特征、欣赏小众电影的方式3个角度来理解小众电影。
“小众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的,在小圈子里流行的文化。小众文化具有内聚性,小圈子内的人们聚在一起讨论相同的爱好或观点。
电影是文化态度的一种表达方式,小众电影是小众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
小众电影基本上是独立电影,电影的剧情和表达方式有导演强烈的个人特征。
独立电影脱离主流电影公司,制片方自筹资金,受市场、资本的限制较少。相比于商业电影,独立电影的导演有更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在拍摄手法上可以极具个性化。在电影主旨上,更关注哲思与艺术,注重对精神层面的思考,注重对现实的思考。
小众电影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受众,电影的内核、人物、故事都是面向受众精雕细刻的。
圈内人很爱,圈外人却很难get
可以将小众电影看作导演与小众文化圈的互动交流,导演将自己的思考通过电影的形式表达,圈内人通过观看电影接收信息,并进行思考与反馈。然而,对于圈外的观众来说,他们无法理解圈内的文化,自然也就无法理解电影,无法理解受众对电影的喜爱。
我喜欢的电影都很小众,自动带有怀旧属性的,我的口味比较挑剔且刻薄,我不仅要求画面精致美妙、还要求配乐生动旋律无可挑剔,情节还不能太复杂,故弄玄虚故作深沉的我不太喜欢,简单粗暴没什么内涵的我也厌恶,我要的就是想要的感觉,一部电影的亮点就是配乐的诚意,配乐的关键是旋律优美悠长。
1、钢的琴
小人物大梦想,那个钢琴对于父亲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既然婚姻失败、事业无成、养儿无望,那我们就一起来造一架钢琴吧!电影中音乐和画画渲染极富感染力,能利用道具设计画面和讲故事,台词从演员嘴里出来后处处流露着真性情的幽默,又不乏淡淡的忧愁。
2、鬼子来了
国产高峰,姜文是电影界的鲁迅,面对国民的自私、愚昧、软弱、天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巧妙将此融于荒诞可笑的表现手法中,各方势力皆不能免于嘲弄。国外有《钢琴师》《辛德勒》《美丽人生》,如果要用影像作品面对七十年前那场浩劫,我们只有这部能拿得出手了。
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敦煌》,大约是九十年代,而且还只是从当中一半开始,便见到大漠中全副甲胄骑兵,美丽动人的回鹘公主,莫高窟里的瑰丽壁画,还有最后那惨烈悲壮的战斗。少年的我刹那间就被这部电影震撼住了,我确信这是我所看过的最棒的中国历史电影(当时还没意识到这其实是日本片)。以后又有两次在电视上看到这片子,但每次都不是很完整,都是从半当中看起,虽然每次都看得津津有味,却始终未能看到片子看头,成为我数年来最大的遗憾。
2000年我开始上网,并学会在网络上搜书看,我搜寻的第一本书几乎就是井上靖的《敦煌》,便是电影敦煌的原著小说,五、六十年代在日本出版,作者是日本严肃历史小说的大师级作家,也是我个人最为喜欢和崇拜的作家之一。不久我又买到了《井上靖》全集的图书,其中自然也少不了《敦煌》这部代表作。粗粗算来,仅仅《敦煌》的小说版,我已经读了将近有十遍之多!
后来,我从朋友处得到了《敦煌》的DVD,连夜就把全片给看完了,以后又看过两遍。
我又将这部电影全片看了一遍。
依然又接受了一遍震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敦煌》的故事并不在它的黄金时代,而于它灭亡的前夕,甚至故事的主要人物和背景也与敦煌关系不大,但却在历史上又占有重要地位。
电影中出现的“敦煌”一词,其实是与当时的历史不符的,唐朝以后“敦煌”这个地名就不存在了,改成为“沙州”,北宋西夏时期也是如此,“敦煌”直到近代才恢复了汉代古名。
还有本片最大的反面人物李元昊,历史上的元昊三十岁时即王位,则作为太子时不过二十多岁。但电影里出现的元昊太子却是一个中年男人,导演有意要体现他阴险残暴的一代枭雄形象。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回鹘公主,我一直认为井上靖安排赵行德与公主的感情,是作者个人的一种小小意淫,不过这种意淫对于小说而言也是正常的,任何作家都有意淫的权利,没有意淫也就没有了文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外影视推荐小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外影视推荐小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