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红色影视推荐原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红色影视推荐原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是一门神剧,描写了当时中国人民对抗日斗争中的事情,剧中人物九儿嫁的是酿酒的作坊,她敢恨敢爱,最后不让鬼子得到酒,为了救别人,把自己置身于高粱地里,把酒全烧了,也不让日本有得到。由于时间太长了,只记个在概了。
实际上是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通过舞台概念化的处理手段,让《红高粱家族》以及莫言更上了一台阶。
莫言和陈忠实等作家的乡土文学,是新中国诞生之后的第二个文学高峰,其文字深扎于中国农村,又和近现代历史紧密结合于一体,自有其独特的文字意味和文学价值。
总体而言《红高粱家族》一书的重点,并不是以抗日为主线的,书中主角爷爷余占鳌和奶奶九儿的感情故事才是莫言花了浓重笔墨进行阐述与刻画的。
作为抗日战争期间的民间抗日事件,在《红高粱家族》之前,国内并无太多的文艺形式进行描述,所谓民间自发的抗日,因为其规模太小,往往始未之间就被弹压消弥于一瞬,所以并无更多的更为详细记述,莫言在这一块上的撰写,倒是开创民间抗日的文艺作品的先河。
抗战期间的民间抗日,一般而言其民间人士的出发点和主流所记载的守土爱国民族大义并无太多的直接联系,反倒更接近于对外来力量过于侵犯其生存空间的“官”逼民反,是当时民间人士自发性的抗争行为,偶然性突发性残酷性是其主要特征,更多的反抗甚至连组织性都谈不上,像余占鳌这种在武装抗争中活了下来,又并未被当时的国共双方的主流所兼并的,实在是非主流的很,当然了莫言很敏锐的抓住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这一段“非主流”的爱情故事与“非主流”的抗战经历。
对于“抗日神剧”的批判意识,在目前似乎是主流,网上各种段子式的嘲笑和挖苦大体雷同千人一面,在侧面体现出对“抗日神剧”批判群体的集体互相洗脑现象。只是对“抗日神剧”的消减以及对“抗战剧”质量的提升并无任何价值。
应该说《红高粱》和《红高粱家族》和现在的“抗日神剧”关联性是不大的,无论如何国人中大部份其实无法接受抗日中残忍和灾难的真实描写,至今为止所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和其他文学作品,其实从来都没获得过商业上的成就,而《红高粱家族》的纯民间抗日更是缺乏商业卖点。
倒是抗日神剧即便故事再烂,也有不少看的爽的大众。
《红高梁》一书读很久了,书中人物,故事,场景久久难忘。虽不能讲《红高梁》与《呐喊》在艺术成就能相比,但《红》的艺术成就绝不可低估,它能得诺奖,决不是其它作品能比的,它也决不是靠描写中国人的负面形象才得奖的。我自总结一句话,除了莫言,除了《红高梁》,其他人,其它作品,近期是得不了诺奖的。
《红高粱》是莫言的成名作,初读时为他的豪气而又"狗血"的语言所折服,史诗般的叙述了高密乡抗日的历程,以及"我奶奶"凄婉而热辣的爱情故事。八十年代末,中国正处在"未开放"状态,中国人的价值观,爱情观仍处在"保守"阶段,而电影《红高梁》的播出,如一把烈火,燃起了人们期待和蠢蠢欲动的心扉,一曲野性的"妹妹你大胆的向前走",响彻大江南北,让莫言更加火热,造就了张艺谋的辉惶,和巩琍的成名,可喜的是《红高粱》融入人心,解放了国人的精神枷锁,开阔了人们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莫言真的功不可没!
这几天,《红高粱》正在重映,我以前在电脑上看过两遍,这是首次在电影院看。事实证明,只有在大银幕上,才能完全领略影片的气场、色彩、音乐、表演等,完全感受影片所渲染的原始的生命力量。
《红高粱》不但在国产电影中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范围里也是唯一存在的。再没见过其它影片能如此阳刚有力,如此浓烈地展示爱情、生活、生死这些东西。故事看似松散,其实浑然一体,非常完整,始于新娘子出嫁,终于小孩子成长,这是生命的传承,也是民族精神的延续。
为了营造这份浓烈,张艺谋将内外空间进行了紧密结合:在故事上,每个情节都是仪式性的,从颠轿到野合到祭酒到战斗,把土地变成舞台,把生活变成做戏,感染力就集中了;在电影语言上,用酒、太阳、风这些本就刚烈的元素来制造气氛,弥漫于红色的海洋中,像生命的血在喷薄。
整部影片只有一个地方是阴柔的,那就是罗汉大哥看着九儿的眼神。这位汉子也爱着眼前的女人,但是又不敢表达出来,最终满怀怅惘,远走他乡。之前,当所有人都称呼九儿时,只有他称呼掌柜的。当后来他看到姜文的粗狂直接,也改口叫九儿时,就意味着他认输,要走了。
这是人性微妙的地方,但一闪而过,影片的主要精力还是在彰显生命的力量和民族的大义。在片中,劳动看起来如此美好,每个人都乐观澎湃,身上的汗水和酒一样浓烈,充满性感。《红高粱》不是像《黄土地》那样去展现农民的辛苦和悲剧,而是要挖掘中国人精神里的那股阳刚力量,这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气质。当这种生活被侵略者毁灭后,他们就会用生命去反抗。
1987年影片诞生,正是中国要告别过去,全面拥抱现代化文明的时候,传统文化自此日渐淡薄。如今的中国人,是属于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不再是像影片里的属于中国文化的独一无二的模样,那颠轿的步伐、黄色脊梁上的汗水、祭酒的歌声,全都消失不见。
电影的力量除了在于讲述,还在于记录,记录一份记忆。《红高粱》获得柏林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获得国际最大奖。的确实至名归,因为世界上没有这种气质的片子。小说作者莫言后来获得第一个被完全认可诺贝尔文学奖,也创造了历史。
再看当下张艺谋的《影》,尽管戏剧冲突依然浓烈,但是权利斗争的氛围是阴暗的,再也回不到《红高粱》那种光明和阳刚了。这是张艺谋的路走向了狭窄,也是一个时代的狭窄。
曾经在一档节目里有人评价红高粱是一部具有色彩性的电影,这也是张艺谋导演的一个特点。在他的作品里色彩性表现的都非常强,就比如《红高粱》中红色元素的运用!
这部电影表现的也非常淳朴,现实,并且非常具有民族性。而且在当时那个背景下,外国人对中国的兴趣是非常大的,这也是这部电影在国际上获得众多奖项的一个原因!
电影红高粱是一部颇具争议性的电影,它虽然在国际上获奖,但在国内并没得到认可,尽管这部电影捧红了巩俐。我也在电视里看过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反映的都是中国农村那些野蛮、落后、愚昧,是一种负能量的表达,为此很多人觉得,之所以在国际上获得奖项,是国际上取笑中国人,拿中国人的那种愚昧大肆渲染,是一种对我们国家的歧视,我觉得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人的欣赏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
一部好的电影,需要具备一些必备的要素,积极正面的主题,好看的故事,具有代入感的表演,优秀的艺术表现力(除了表演之外,还有音乐,道具,服装,摄影,剪辑)等等!可以说红高粱在这些方面都具备!主题是歌颂爱和追求自由反抗侵略!基调十分悲壮,时代大背景是二战,全世界都有共鸣!故事很有张力,从人设就开始创造充足的冲突感,嫁给麻风病的姑娘美艳异常,长工中又有人不甘寂寞……从一开始导演就聊骚到了观众。而他歌颂的那种追求自由,不论身体还是心灵层面的自由,在后半段对日本侵略者的反抗中,得到了彻底的升华!表演也是十分到位,其实巩俐的表现稍微有点面瘫,但是她用其他细节弥补了不足,反而让人觉得一个那个年代,心思活泛,不甘寂寞的乡下女人似乎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姜文正相反,给人稍微用力过猛的感觉,但也合理!毕竟年轻力壮的长工见到巩俐这样的少奶奶要是荷尔蒙还没起作用那恐怕真是弯的了!至于道具,服装,音乐这一块,喜欢和不喜欢就很难说的清。至少我感觉道具和现场的还原度是很到位的。服装基本也没犯错,样式上追求写实。颜色上更多考虑了艺术的需要,大红大绿都出现了,在用张艺谋的镜头语言一表达,很有符号感!
当然上面说的都是通常的原因,我觉得特殊的原因主要也是新鲜感,当时西方世界对中国电影很陌生,好奇心很重,对中国人能拍出什么电影很怀疑,而红高粱不仅满足了他们猎奇的心态,在质量上还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不拿奖才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红色影视推荐原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红色影视推荐原因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