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公司 / 影视公司大量倒闭,影视公司大量倒闭的原因

影视公司大量倒闭,影视公司大量倒闭的原因

Time:2024-08-09 13:54:53 Read:0 作者: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影视公司大量倒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影视公司大量倒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长春电影制片厂哪一年倒闭?

倒闭于1997年

影视公司大量倒闭,影视公司大量倒闭的原因

长春电影制片厂在1997年经过连续6年的亏损之后,面临倒闭,随后在2011年得到政府的支持实现了扭亏为盈,长春电影厂在2011年实现了资产的翻了8倍的目标,随手重新升级了这座电影厂,在往后的10年后,长春电影厂已经停止运营,成为了长春人的记忆。

现在影视行业为什么这么不景气?

我是这样感觉得,与其说影视行业不景气,倒不如说是到了一个瓶颈了。无论什么事情发展到一定高度后,就会放慢前进的步伐,看似不在前进,实则是发展必然的过程。

有人说是因为社会经济萧条,或许有这个原因,但我还是感觉有点牵强。经济萧条只是个大环境,但有钱人还是很多,电影就是个投资,只要有钱赚谁不想干!再说现在的电影院满地都是,消费水平也高了,看场电影是很平常的事情。再看看这几年电影的票房,动不动就几十亿,上百亿,看上去倒是很景气。

另一方面,我感觉现在的编剧都词穷了,没有好的剧本电影就像没有灵魂。每次看了精彩的预告都很期待,但直到看完电影才知道还不如预告精彩。如今的电影特效已经到了巅峰,很多人进电影院就是为了看它的画面效果。这就像面前站着一个非常漂亮的美人,所有的人都想近距离欣赏甚至拥有她,但当得知她是徒有其表的泼妇,失望之心定会一落千丈。

再说现在的演员的素质比行业更不景气,老戏骨们都老了,但新生代还没学会爬却想跑,摔跟头是一定的。听说现在的演员,竟然把背台词当成一种炫耀,它本来是演员的基本素质。而且现在观众的欣赏眼光很个性,实力派导演都不敢拍电影了。太文艺了没人看,没钱赚。拍商业片要是迎合不了大众口味,不但没票房反而也会输掉人气,这些或许就是现在影视行业不景气的原因吧!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行业的看法,大家也不放在下面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说说我的一些个人理解吧,近几年来,中国的影视业随着国外大片的引进,越来越走向低糜,影视作品是一种链条产业成品,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最终产出的只能是次品或劣质产品。首先,要有好的剧本,没有好剧本,你想让导演拍出好剧情,很难;你想让演员表演好,也不可能啊,更别说后期的剪辑合成了。当然,轮到最后的发行工作,就只好闭上眼睛神吹了。

这倒让我想起一个比方,说如果你把一样东西做好精美的层层包装,赠送别人,那一定会让人万分提神,期待值那真是相当的高。可是,当剥开层层包装后,让别人看到一件真正的艺术品与看到一份便便的感觉,区别可就如同一个是天,一个是地了。

好在,当前影视界的某些人士找到中国不能出好影视作品的原因了,那就是中国太缺好剧本了。嗯,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编剧在捣鬼。不是吗,中国编剧不好好地写剧本,竟搞起来维权了,就如同厨师不研究菜谱研究兵法一样,你连个象样的剧本都拿不出,你还维什么权?这原因一找出来,真让中国的影视观众解气:你看这故事,不是瞎编胡扯吗,一点也不真实。也让我们影视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不用再为中国没有好影视作品一起背黑锅了,编剧们也只好冷静下来,好好地思考,努力的去搞原创了。


规矩和条条框框太多了。

认识做编剧和做制片人的圈内人,都和我吐槽过现在不好做,穿越不能写,不能有鬼怪,各种题材限制非常多,导致编剧无剧本可编,那就反复翻牌经典,不同流量小生拍个七八遍,再就是把一些写的和小学生文笔一样的《霸道总裁爱上我》之类的网络小说拿出来改编。

我喜欢的明星前阵子也在参与翻拍剧,结果又下来一个要少拍翻拍剧的指令,她们剧组就开始小心翼翼,不再让有路透。

邵氏是如何由辉煌走向没落的?

具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邵氏电影公司从1958年成立,到六七十年代的巅峰期,再到八十年代的衰败,共经历了将近30年。这个影视帝国是中国电影史之最,也是华人电影的骄傲。由于八十年代各大电影公司的崛起,例如嘉禾,以及时代的进步,邵氏的电影风格已经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邵逸夫眼光独到,赶紧将重心向电视事业转移,就是如今的TVB(无线电视),通过转移之后影响力非常大,也收到了很大效益,一部部经典剧集陆续诞生,例如《射雕英雄传》。这是邵逸夫深谋远虑的成果,因为任何行业有兴就有衰,邵氏电影独霸了20多年,也是一个奇迹了,不可能长久不衰,到了八十年代虽然停产,但也不能定论为衰败,只不过是一种转型而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说明邵逸夫的做法是正确的选择。


1957年,50岁的邵逸夫从南洋北上香港。当时,邵氏兄弟早已在影视圈声名远扬。早在1925年,兄弟四人就凭借雄厚的家产,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老大邵醉翁自任总经理兼导演,老二邵邨人任会计兼编剧,老三邵仁枚负责发行,老六邵逸夫一边读书一边给哥哥们帮忙。在兄弟的合力经营下,“天一”一度成为旧上海的三大电影公司之一,又将事业发展到香港、广州,乃至东南亚,成为一家名扬海外的跨国公司。

影视业发展的潮流渐渐淹没邵氏,50年代到70年代,大陆及亚洲的很多国家的优秀电影是香港输入进去的,邵氏也在邵逸夫的带领下把邵氏电影推向高潮。然而,八十年代开始各大电影公司的崛起,例如嘉禾,以及时代的进步,让偏居一隅的邵氏的电影风格已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

邵氏几十年不变的制片制度,早已经难以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导致邵氏很难再拍出像以前那么受欢迎的电影了。加上不合理的演员选拔,导致很多优秀演员出走邵氏,另立门户。而这些演员后来很多都成了邵氏强有力的对手。比如邹文怀、李小龙和许冠文等。这都是在后来在香港影坛影响力巨大的演员和导演,可是他们都曾被邵氏拒之门外。不过,如果当初他们真的被邵氏接纳了,在邵氏僵硬的制度下,他们也许就难以取得后来的成就了。

邵氏集团的内部原因,外部在快速发展,而邵氏的内部制片制度故步自封,没有与时俱进,再加上一些优秀的导演和演员自立门户,以及邵氏的精神领袖已经慢慢老去,特别是在80年之代后邵氏把注意力转向电视领域,无暇顾及电影领域,但电视又没有能给邵氏带向辉煌,所以邵氏跟随邵氏电影的没落而慢慢走向没落。

当年的邵氏电影公司,是敢打着“邵氏出品必属佳片”八字 LOGO满天飞的。嚯嚯,那江湖地位、那辉煌状态,说是亚洲电影文化中心都不为过。

可禁不住风水轮流转呀,总被人说 “吃得太肥腻了”的邵氏,短短几十年间,实际早已是穷途末路,甚至可说已经快死掉了。2014年,邵逸夫去世,许多人都感叹他带走了一个时代,不仅是邵氏公司,邵氏电影,甚至是港片,是一代人的光影记忆。

2015年前后,有事过香江,路经科大旁的邵氏片场,亲眼看见那里的大部分建筑,正在陆续拆除。真是没眼见他起高楼,到底是眼见它楼塌了,不免矫情,唏嘘几声。

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一朵花。当年邵氏,以一小成本公司,在弹丸之地,竟然崛起,一度笼占华语影视过半的市场份额,本身就是不正常的。

港片与邵氏的成功,说起来有很偶然的因素,主要得益于世界变局。中国电影,其实早在香港之前,就已经很繁荣,民国时代的上海,一度号称亚洲电影之都。是后来的政局变动,犹如德国内乱时期,大批欧洲艺术家逃往北美使得好莱坞暴起一样,那时太多优秀电影人也是流落到了香江。

香港电影乃至邵氏公司,其人才、规模、制作、形式、格调、资本,实际上很大成分上是承续了老上海电影工业的衣钵。加上那边相当长一段时间,思想市场相对自由很多,又是资本话事的社会环境,香港电影产业必然会兴起。

邵家尤其是邵逸夫,年轻、钱多、敢闯、思维敏锐、无比敬业、商业天才,天生就是混这行的。据说,邵自己就是个电影狂,少壮那会一天要看9部电影,不管好片烂片,无论哪国出的,有拷贝就要看,至老不懈。整个香港,没有一个业界老板会做到他这程度,因此邵最能掌握电影市场的趋势。他这样的人,不冒头做大都没道理。

所谓“邵氏兄弟”,其实早没了“兄弟”,是邵逸夫一夫当关。自始至终,邵逸夫几乎就是庞大的邵氏公司唯一的精神领袖,说一不二。但是,问题也出来了:随着他步入老年,精力、状态、判断力等方面衰退,邵氏公司也太容易跟着走下坡。从这一点看,邵逸夫无比成功,但是“邵氏”从公司治理层面而论,则未必有多厉害。

所以,自80年代中期起,邵氏就已经有了没落的迹象,很多决策都陷入极大的失误,理由不言自明。

如前所说,邵氏的没落要远溯到1980年代中期。最大的原因,是邵氏自己内部出现了很多问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影视公司大量倒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影视公司大量倒闭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2-2024 影视资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3034754号-56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