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影视公司与票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影视公司与票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随着2017年3月正式推出《电影产业促进法》政策出台以及电影票房连年高升(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票房分别是218亿、296亿、441亿、455亿,559亿)2018年票房突破600亿。
源于政策导向和高收益,电影投资已经悄然植入到每一位投资人的决策当中。投资的动力源于收益,电影投资的收益主要来源于电影票房的高低。那么电影票房是如何分配的呢? 首先,院线总票房需要扣除5%的专项事业发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税费,这个是国家收取的。其次,剩下的91.7%中,院线扣除50%—55%,宣发5%—8%,剩下40%左右,往期统计35%左右为片方可分账票房,也就是出品方(投资人)分账票房比例。个人票房分红=总票房*35%左右*投资比例 最后,电影版权在电视台版权收益,网络版权收益和海外版权收益以及广告收益。票房分红到账时间: 票房结算时间一般在院线下映后三个月内,由中影集团联合第三方会计事务所进行结算,然后分账到出品方对公账户,再由出品方结算给个人账户。票房外的版权收益也会有合同内具体列出,结算时间一般是六个月结算一次。演员、导演、制片人拿固定片酬,算在前期投资里,利润归投资方。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导演、演员、制片人也参与投资,那就按投资比例分成。一部电影拍成后可以有多种方法盈利赚钱:在电影院放映,称票房收入,票房就是售票处。转卖给DVD公司的收入。广告收入。(电影放映时前面所加的其他电影预告)这里面票房收入最重要,一旦票房收入不高,就没有DVD公司愿意买你的电影版权。
票房分账指的是电影的票房由放映方,发行方,制作方三方分成。
在中国票房分账的基本原则是:
1.首先从总票房中扣除5%的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和3.3%的营业税;
2.剩下的票房一般按下述比例分成:影院+院线分账57%,制片方+发行方分账43%。
片方分账票房即电影版权所有者不卖断发行权,而是委托中介机构代理发行,并事先商定比例,按影片的票房收入分成,以使制片方、发行机构和放映单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大片各方收入分成的比例是制片方35%,发行方17%,放映方48%。
目前好莱坞片方能够在中国内地拿到的票房分成是总票房的25%。1994年开始,中国内地每年引进10部海外分账大片,加入WTO之后增加到20部。
2012年之后再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14部特种分账片,所谓“特种”,即针对3D和IMAX电影的引进。特种分账片和普通分账片的最明显区别,就在于这部影片是否引进了2D版本。
片方分账票房意思是指:制片方及投资人最终将分得的票房收入,一般国产片的片方分账比例在36%~43%,进口分账片为22~28%(这里实际是国内的发行方分账,片方应为国外的制片方),暂仅以国产片在大陆上映举例,《你好,李焕英》的片方分账比例为39.24%。
媒体喜欢用票房对比,就是要拿数据说结果。就类似我们工作中,用数据谈成绩一样,老板不会看你的过程,只会看你的结果,结果好了会分享做的好的原因,而媒体报道也要同样用数据报道。
任何行业都很现实,包括媒体也是一样。如果报导某一部电影,它的票房不高、评分不好,数据都差的很,媒体不知怎么去报导,因为没有数据如何证明好,如何去对比,相反如果数据好,就会大力报导,数据摆在前面,不得不承认现实,同样媒体也需要盈利、也要阅读量跟大响知名度,没数据报导,没数据对比怎么让读者看?
票房的多少大体上是会反映一个人的演技,当然并不是所有影片都是票房高就能反正演员优秀
也有其他原因所在,只是大多数都是票房高认可演员的演技。就如:吴京的《流浪地球》豆瓣评分:7.9分,票房:46.5亿。就是观众很认可这部电影,认可吴京的演技,才会有这么高票房、观众评价才会这么好。如果不认可票房跟评分绝对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甚至连看都不想看。
所以数据能让媒体更有说服力、发言权。正所谓有对比才有伤害,没数据只是空口说。有了好的数据就能反映电影剧情、演员演技、口碑等,得到观众认可,从而产生高的票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影视公司与票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影视公司与票房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